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綠建築][台北市]2009年 比建築高度不如比建築綠度(台北101邁向全球最高綠建築)

[綠建築][台北市]2009年 比建築高度不如比建築綠度(台北101邁向全球最高綠建築)
外型看來一如往昔的101大樓,最近內部正在進行一場寧靜革命。來自美國的環保專家與建築人員,10月份在大樓各處到處檢視、訪查,列出一堆改善方案,要為101畫上新的綠色裝扮,讓它從全球最高樓更上一層樓;成為全球最高的綠建築、也是亞洲最新的環保地標。
      過去看來和環保扯不上邊的建築,近年來不斷地加快綠化腳步,在全球掀起一陣綠色變臉競賽。不少標榜「綠建築」的企業大樓、科技廠房、住商建案,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湧出。
      例如半年前,擁有78年歷史的紐約地標帝國大廈,便宣布獲得「柯林頓氣候倡議計畫」(Clinton Climate Initiatives)支持,將砸下數億美元翻新成綠建築,預計2014年完工後可降低38%耗能,每年減少10.5萬噸溫室氣體與440萬美元的營運成本。
      消息一出,芝加哥的地標建築Willis Tower(前希爾斯大廈)也宣布跟進,自此在全球掀起一場摩天大樓的綠化競賽。

綠風東漸,從歐美吹向亞洲

      綠建築這觀念是從歐美發跡,由民間組織發展出一套認證系統,督促建物提升節能、省水、減廢、生態友善等環保績效,約束占都市排碳量最大宗的建築空間。

目前世界上最具規模的美國綠建築認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已在70個國家評鑑近四億平方公尺的建築,並規劃出商場、旅館、辦公大樓、學校等不同類別的評鑑等級。 美國環保署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標章,截至去年底也累積評鑑了6300棟建物。近來歐盟更宣布一項「能源效率行動計畫」草案,預計在未來十年讓1500萬棟建築完成環保更新。
      如今,這股風氣也逐漸吹向亞洲。目前日本已發展出自己的「環境共生建築」規範,韓國傾全力打造的未來城「松島」,更計畫區內建物全都拿到LEED認證。追得更快的大陸,原本去年只有50棟建案申請LEED,這個數據在今年已暴增到200多件。
      因應這股全球綠色潮流,台北101則希望在2011年初通過LEED認證,奪下「全球最高綠建築」的光榮頭銜。

建築染綠,省成本又賺無形財
      過去綠建築常被認為須增加建造成本,或添購許多節能配備,屬於曲高和寡的昂貴產品。
      研究綠建築多年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便觀察,許多業者常質疑綠建築的申請過程太過冗長、開發成本會因此增加,而對此卻步。「尤其對開發商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直說。
      但這個觀念,現在已出現轉變。

這次來台評鑑101大樓的Eco Tech總裁暨首席科學家羅勃.華森(Robert Watson),他15年前一手創辦美國的綠建築認證系統LEED,在業界被稱為「LEED之父」,他呼籲,「做綠建築不只是為了無形的名聲,也能幫自己獲得許多實質利益。」 如最新研究指出,獲得美國能源之星標章的建物,每平方呎的售價可提高61美元,而拿到LEED認證的建案,每平方呎價位甚至會增加171美元。
      而相較於傳統建築,綠建築更可減少逾三成的排碳量、節省四成用水量、並減少70%廢棄物。「這些省下來的營運費用,其實就是業主的利潤,」華森說道。
      不少研究還發現,綠建築甚至可以提升員工的健康與工作效率,讓員工減少病假、更加樂於上班。「對老闆來說,員工每提升1%的生產力,會比省下10%的營運費用更受用,」華森笑說。

塗綠要逐步,並有長期計畫
      台灣雖然早在2001年時,便推出全世界第三個綠建築標章,但推廣範圍以新蓋建案為主,對於數量更多的既有建物,著墨並不多。
      而這次101試圖闖關的,正是屬於營運中建物的LEED–EBOM金級認證,過關難度在業界是公認最高的。

華森強調,「有人的(營運中)建築,跟沒有人的(新蓋)建築,是完全兩碼子事!」因為營運中的大樓不能打掉重蓋,也很難更動原始設計,只能從一項項行動方案中逐步改善,而且還不能妨礙用戶的日常運作。
      「在亞洲,敢申請營運中LEED證照的,我們應該是第一個,」負責工程部門的101大樓協理楊文琪表示,經過密集檢視,現在101已和輔導團隊擬出上百件行動方案,未來將組成跨部門的專案小組,進行12~18個月的長期改善計畫。
      從資源回收、照明採光、空調系統、到員工的通勤方式、辦公用品選用等,101都得從頭檢視一番。
      華森比喻,「小到該辦公室該採購什麼筆、空調溫度要在幾度等,都必須重新檢討,會有幾百項決策等著做。」
      擔任認證顧問的李肇勳室內設計顧問綠建築設計部經理蘇濟中則強調,「其實重點不在技術,而在於管理!」
      因為綠建築要改善的不只是大樓硬體,也必須改變使用者的觀念與習慣。例如許多大樓廁所都換裝了省水設備,卻常因為人為疏失沒鎖緊,讓水龍頭處於漏水狀態,無法展現該有的環保績效。

真綠建築,營造低碳生活
雖然爭取綠建築認證的成本得花上千萬元,效益也非短期可見,「但它的商業價值是到後面才會發生,」101大樓協理劉家豪分析,「而且101是台灣的指標,所以有那個使命感!」
      這場建築變臉運動,其實慢慢改變你我周遭的都市環境,也是未來營造低碳生活的重要一環。
      根據歐洲商會和台北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住商部門在全台約占有35%的排碳量,是僅次於產業部門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來源。
      若規劃得宜,台灣的住商部門起碼還有三成的減碳空間,每年可省下460億元的能源費用與1200萬噸的排碳量。
      其實政府早從2001年便規定,工程經費超過5000萬元的公家機關建案,都須申請綠建築標章才能發放建築執照。去年更規定,沒拿到綠建築標章的案子,就不能進行結算驗收,一步步推廣綠建築的認證風氣。
      截至今年8月,國內已有2233棟建案,取得綠建築的標章或候選證書,獲得綠建材標章的建材商品也超過2000種,推廣績效看似不差。

獎勵不管制,綠建築恐被濫用


      可是,綠建築帶來的實質績效,卻受到許多人士質疑。甚至有假借環保之名的「偽綠建築」負面行銷案例。

今年中,長年推動綠建築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便投書媒體,批評用綠建築認證換取容積率的獎勵政策。
      「蓋綠建築是現代營造的基本道德,既不是拯救地球的萬靈丹,也不是什麼偉大功德,不該以綠建築為幌子進行更大的環境破壞!」林憲德大聲疾呼。
      常到不同國家認證綠建築的蘇濟中也指出,倘若政府的態度是只鼓勵、而不管制,綠建築的光環恐有被濫用之虞。事實上,LEED近年就愈來愈強化事後查核,監督持有者的環保績效。
      透過這次101的宣示綠化,也讓外界看到綠建築風潮下潛藏的問題。如占國內建物數量比重高達97%的「營運中」既有建築,便是綠建築政策長年來的一塊空白地,未來認證範圍勢必得加以涵蓋。
      而當綠建築慢慢蔚為風潮,經營者不能再有以往的趕流行心態,必須有長期的經營決心,才能讓建築裡外一致同步綠化。
      蘇濟中批評,「很多業主都只考慮『營建』成本;而不管事後的『營運』成本!」對長期執行才能從營運成本中回收的綠建築,瞭解其實很少。
      誠如華森所說,「綠建築不是光從外表就能看得出來,而是得從內部運作開始改變!」
  就算哪天101世界最高樓的地位被其他競爭者超越了,但世界最高綠建築的頭銜,卻是難以剝奪、也更充滿榮譽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